益陽地處洞庭湖,是湖南正北的一座城市,也是湘西北到省城長沙的必經之路。但,今天的益陽在湖南人的心目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地位狀況呢?這里,除了官方的綜合統計數據外,我們主要以外地人看益陽的眼光來講,張家界、常德市的人是這樣說的;六十年代住一晚,七十年代吃頓飯,八十年代喝碗茶,九十年代撒刨尿,二千年后放個屁。
也就是說,隨著公路文化的演變和發展,益陽已處在了一個過路小鎮的位置。
但是,曾經在水路運輸為主的文化時代,益陽曾有過國內城市少有的輝煌,具體來講,曾創下過湖湘文化之首。
益陽有兩個今天聽來 以為常、但過去卻有違江湖大忌、外地人聽了還以為益陽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地名;大碼頭和大渡口。
其實,益陽人即使再狂妄,也應該知道長江黃河等大口岸城市沒有一個敢用大碼頭、大渡口這種自標老大的地名的,小小的益陽與資江,這種江河老大的地名,實則是外地人對益陽的恭維,而益陽對此地名的“授封”也當之無愧!
原由起自****戰爭后的道光年間,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開始了較大規模的物流,那時自然是以水運為主。益陽的資江也和國內的其他河流一樣,迎來了運輸的黃金時期。按理說,益陽的資水和湖南的另三條河流比較起來,并沒有特殊的優勢,充其量也就是排在老二;湘、資、沅、澧。并且,主要是以水清而得名位(湘水最寬、資水最清、沅水最長、澧水最陡),這并不是可稱大碼頭的原因。原因就是益陽資江的下游,大概還是明朝永樂年間,洞庭湖上游的長江南岸決堤,在洞庭湖的西邊沖開三個口子,長江水自西洞庭、南洞庭,再東洞庭復入長江歸大海。但也就這么一個流程,資江的下游正是南洞庭,便被沖成像濟公的扇子一樣-----河湖港汊,百孔千瘡,于是,原本順流入南洞庭,東洞庭,下長江的資水,也就在一片河湖港汊中找不到主航道了。本來,這種自然的流向,對傳統的小農經濟來講,也沒什么不方便,反正自給自足,即使流通,十噸以下的小船航行也不受影響,可****戰爭激發起來的卻是工業經濟,是擴大再生產,沒有固定的主航道搞運輸,顯然是不適應的。
故事也就發生在這里,偏偏益陽有那么幾個觀念現代,吃苦受磨的人就探查到了一條通往長江的航道,也就是這點發現和航行經驗,從此,便啟動了益陽成為“大碼頭”的巨大商機;
那時,資江上中游的兩岸,有著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煤炭、礦石、木材,獸皮藥材等,這些都是下游十分需要的商品,但為了降低成本,必須使用大船順流而下才合算,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資江上游的邵陽(那時稱寶慶)新化和安化(那時稱洞蠻和梅蠻)的人,都是以吃苦拌蠻著稱,他們從不信邪,于是,組織了幾十甚至上百噸的貨船,浩浩蕩蕩闖洞庭入長江。可是,幾個月過去后,這些浩浩蕩蕩闖洞庭入長江的勇漢卻沒見幾個發財回來,不是船陷進了河湖港汊找不到出路,最后棄船跑人而歸,就是船毀人亡血本無歸。山里漢子,憑著一身蠻勁和滿腔豪氣,看樣子是闖不出這河湖港汊的洞庭湖的。
在這財富之門的門檻下,那幾個有現代觀念且視途的益陽人,他們分別姓崔、蔡、熊、向不等,于是,便在益陽的千家洲,青龍洲,蘿卜洲辦下三個收購點和加工廠,專收上游運來的那些煤炭,礦石、木材和藥材等,然后加工成更大的毛板船(一種不經刨光油漆的白坯船,卸貨后,船撤開就是上等木材)。就是這種生產加工法,幾年下來,生意越做越大,貨也越運越多,大的毛板船已超過200噸位,那時,這種滿載而下的毛板船運到湖北漢口,看得漢口人目瞪口呆,那些碼頭工人更是喜飽了,有好一向事做,贊不絕口;“這就是大碼頭的大船到了!”
從此,“大碼頭”便正式成了益陽的地名。
當然,大碼頭的船隊源源下,自然是財富滾滾來,幾十年下來,不由得大碼頭一帶的人不暴富,不但修成了益陽市十五里路長的麻石街,而且,這三大加工基地也在旁邊修建了象征益陽面貌的三個有氣派的碼頭;分別是;大碼頭,石碼頭,向家碼頭。而這三個加工生產基地的老板員工們,也因此建成了三個較大規模的生活居住群落,這就是;頭堡、二褒和三堡。這三個居住堡的形成,等于平白給益陽這塊地面上新增了幾萬人口的新鮮血液,益陽古鎮的原鬧市中心是在下游十里外的南門口,由于“大碼頭”的形成,不但商業鬧市中心西移,而且也使兩地連成一條長街,下游南門口的鬧市區也相得益彰,形成了一條長達十五華里的繁華商業長街,那時,聽老人們講;從三堡到賀家橋近十里的街道,落雨上街,可以不打傘和穿油鞋,因整潔不積水的麻石路面無泥又無塵,而延伸得很寬的鋪面屋檐遮風又擋雨。至于充實在街道兩邊的商業鋪面;衣、食、住、行、玩、樂,無所不有,并且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像吃的十大品牌,玩的十大景點,至今還在老人們口里回味贊美!
這種因河流運輸帶來的“大碼頭”繁華景象,自然也觸動了上游的商賈和能人志士,如上游的寶慶(邵陽),新化安化,他們紛紛來益陽學 模仿,也根據自己的財力和實力,把他們的城鎮建設規劃的和益陽相仿,據老人們講,解放初期,邵陽城就是第二個益陽,只是規模氣勢小些罷了,至于新化和安化兩縣,那氣勢規模就更小了,但模式卻是典型的益陽風格,因此,益陽在上游人的眼里,簡直就是現代文明的代名詞,從十九實際末就流傳著一種說法;鐵打的寶慶,銀鑄的益陽,至于當時的省城嘛,則是;紙糊的長沙。
益陽的“銀城”也是因此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