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貺生,號潤芝,漢族,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
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先后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咸豐四年遷四川按察使,次年調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撫。撫鄂期間,注意整飭吏治,引薦人才,協調各方關系,曾多次推薦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為時人所稱道,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謚號文忠。有《胡文忠公遺書》等。
在講述益陽故事時,遭到了好心朋友的提醒和咨詢;“吳家榜這個益陽有史以來最高級品的官員”,不妥。“就連吳家榜這個益陽有史以來最高級品的官員也無人知曉,是尊者諱?隱惡揚善”?連胡林翼都漏了,大不應該,莫非樓主只對益陽市區熟悉?
其實,以我對益陽的調查和了解,我還是知道胡林翼的。但我想說和解釋的是;真正的老益陽人是不知道胡林翼的,更準確一點的說,益陽的傳統主流文化是不知道胡林翼的,這里,有兩則事實為證;
1.上世紀進入九十年代時,有幾個臺灣老退伍兵回益陽探親訪祖,回來后,有何感慨和故事,這里不詳細描述,但他們卻在益陽遇到了艷福,先是其中的一個經人介紹撮合,與益陽橡膠機械廠的下崗女工喜結良緣,兩人雖相差二十多歲,但見識和金錢的彌補,也可說是情投意合。之后,又在這對夫婦的牽線撮合下,又有幾個臺灣老兵在這里找到了佳偶,這幾個臺灣老兵也就在益陽住了下來,但這幾個臺灣老兵和益陽老人們談話時,卻遇到一個共同的迷茫;益陽人不知道胡林翼!那時我正要了解益陽的故事,便去拜訪了這幾位1948年被抓壯丁到臺灣去的益陽老兵,老人們說;在臺灣,他們這些人幾乎個個都知道胡林翼,并為胡林翼是家鄉人感到莫大的自豪和驕傲,因他們學習的軍事書上就多次講到到胡林翼,可是,他們回來后,談起胡林翼時,家鄉的老人幾乎個個都不知道,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2.葉夢,一位專門研究益陽風土人情、資歷頗深的年近花甲的國內知名女作家,在寫《走近胡林翼》一書時,公開坦然承認;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益陽人,我長至成人尚不知胡林翼其人。我甚至不知道我讀過一期書的小學便是胡文忠公祠舊址的緊鄰,解放前這里辦有一所林翼學校是由蔣介石題寫校名,也由蔣介石帶頭捐資興建的。
幾十年來,所有歷史的鄉土的教材都不談胡林翼,我們同輩大多不識胡林翼,即使知道一點,也只知道一個被高度概括的白臉人物。即算現在,隨著長篇小說《曾國藩》行銷海峽兩岸曾左胡三位晚清中興名臣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人物。但是,在胡林翼的家鄉益陽,對于胡林翼這位歷史人物仍然有意無意的回避著胡林翼,我不明白直到今天益陽人為什么不肯大聲說;胡林翼是益陽人!我們的同鄉。”
“我不明白直到今天益陽人為什么不肯大聲說;胡林翼是益陽人!我們的同鄉”???
其實,葉夢的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惑著我:是政治原因?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這方面的解釋似乎說得通,但如果仔細一想,又不是這么回事,浙江連蔣介石的墓都修好了,與益陽百里之隔的湘鄉連曾國藩的祠堂都翻修一新,而益陽人為何獨不知胡林翼?近二十年來,學術界對胡林翼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及資料和論著的整理,研究己涉及到胡林翼的攬才、飭吏、治軍、理財等經世實踐各個方面. 并且,其評價有超過曾國藩之勢,甚至還得出結論;胡林翼如不是英年早逝,以他的見識和作為,必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人。近現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蔡鍔,黃興,蔣介石,毛澤東,朱德無不對胡林翼推崇倍置,就連毛澤東的字“潤芝”二字,都是尊胡林翼的字“潤芝”二字而起的,因此,政治上的原因可說是談不上,其實,近十幾年來已不存在歷史人物的政治障礙了。
但益陽人不知胡林翼卻是客觀的真實,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還只有用我的大碼頭經商水運文化作解釋了,應該承認;確定益陽興起的大碼頭文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甚至是現在都是益陽的主流文化!
這個主文化可說是在地利的基礎上,借“天時”加人的聰明而投機取巧發展起來的一種商業文化,這種經商加運輸的商業文化,向來就是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鄙夷和瞧不起的,何況它還伴有“洋務”的成分,因此,不光過去,就是現在,都有許多人看不起這種商業文化,不是有無奸不商的說法么?可在那個“對外開放”的特定歷史時期,物流文明卻偏偏和中國的傳統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大碼頭那些不讀書、無知識基礎,無經天緯地之才的商業運輸老板們不但自己發了才,提高了自身的人生價值,而且還帶動了整個益陽的商業生產文明,使益陽在極短的時期內成為冠耀湖湘的文明城市,這是傳統文化的沒落還是商業文明的先進?似乎現在都還無法下結論,但在當時,是足以讓是足以讓成功的大碼頭人對知識的鄙夷,因此,在當時益陽人自豪的十五里麻石街上就沒有一所傳播知識的學校,大碼頭文明的創造者們,在沖破傳統束縛取得成功的同時,卻把落腳點放在了對知識的輕視和鄙夷上,這不能不說是這種文明失敗的隱患。
但與此幾乎同時期的胡林翼,卻是大碼頭對岸六十里之外的泉交河、在嘉慶年間考取探花的晚清著名教育家胡達源的兒子,由于胡氏家族家教淵源深厚,接受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思想的教育,從小就樹立治國安邦、經天緯地之志才,其眼光早已超出益陽,自然,他也沒把這種局部的大碼頭文化十分放在心上,但他卻看到了這種新崛起商業文化缺失教育的缺陷和最終失敗的后果,于是,他在離他家鄉四十里之謠、離大碼頭二十里的對岸瑤華山辦起了一座“箴言書院”,(即現在的縣一中,為湖南省的重點中學)廣招學生和傳播文化知識,并將箴言書院和三百多擔學田無償捐獻給益陽地方,明確規定;胡氏子孫不得干預。為了營造益陽學習知識、普及文化的氣氛,他不但捐獻了自己的全部藏書,還邀集了曾國藩,左宗棠、莊受祺,黃自源一大批國內著名的大家和優秀人物來益陽講課和任職 ,其用心可謂深遠而良苦。但是,取得成功的大碼頭人還具備這種長遠眼光和胸襟嗎?還聽得進這種忠言嗎?歷史和事實證明;大凡各種成功者,都是被眼前的成功而障目、既看不到日后的失敗也聽不進深遠的忠言,政治成功者尚且如此,何況還是一群局部的商業文化成功者?這就是中國人的人性弱點!大碼頭人,也就是益陽的主流文化根本沒把胡林翼放在眼里,他們正目光短淺的享受著成功的果實,他們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現實主義者,根本沒有長遠的眼光和理想。
其實,嚴格的講,當年大碼頭所取得的商業文化成功,拿今天的標準來看,稱之為“商業文化”都不確切,因它沒有文化知識和專業的商業知識作基礎,可說純粹是天時地利的一次機遇,有很大的投機取巧成分,在那種大氣候和小環境的機遇下,沒有知識也可取得成功,這和同時期上游的寶慶,新化,安化崇尚讀書的地域來比,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但,這種機遇還會光顧到益陽人的頭上嗎?看樣子,是沒有這種可能了,因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幾乎是越來越少了,因此,說到底,當年大碼頭創造出來的、輝耀湖湘的商業文化,只能定性為;市井文化。這種文化中不可能有胡林翼,主流文化的益陽人也不知道胡林翼。
還應該說明的是;這種缺乏文化底蘊和知識結構的市井文化,解放后在突出政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是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贊賞的,那些不讀書、嘲笑文化知識的多數大碼頭人,不但被定成分為工人階級,而且被定為吃國家糧的“街上人”,不讀書也不創業卻取得了人生的成功,而那些受胡林翼文化影響的人,不但被劃為臭老九,而且,所在地也變成“鄉下人”,知識理性的失敗,無疑是對無知愚昧的獎賞。
自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撥亂返正,這種局面開始得到扭轉,現在,我們已經能清楚的看到;一種經濟現象的崛起,如果沒有文化的底蘊和知識的結構,取得成功只能說明是他的運氣和這個區域的人文基礎薄弱,是聰敏理性的管理者,應該馬上感到的是增補產業的知識基礎和提高區域的整體文化素質,因現代的“大碼頭”,必須具備先進的信息知識和嚴謹的科技結構,再也不是靠經驗航海的毛板船時代,否則,在商品經濟的海洋里,必翻船無疑。
|